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理论 >

吴子敬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科技发

  • 2009-04-23 10:18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科技发展观
 
文/吴子敬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论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把不断依托“创新”寻求发展的核心思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创新理解为经济进步的动因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的精神实质,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断创新的结果,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人类展开着新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历史性地塑造和完善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恰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可以看出,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和已有之义,是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人的认识也要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形势不断发现新的规律,探索新的道路,此即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精髓,它意味着不固守过时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不固守过时的实践道路,要从新的现实出发,总结新的经验,概括新的思想和理论,开拓新的发展途径。因此,实事求是的灵魂是“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自主创新这个概念,对科技界来讲,是一个比较熟悉的概念。在十五大、十六大里面都提到自主创新。但是,过去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更多地局限在科技工作范畴以内,而今,自主创新从一个一般的科技政策,变成了国家战略,而且变成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变成了我国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勾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战略重点: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保障环境,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六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胡锦涛总书记自十六大执政以来关于国家发展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在十七大报告中进行专门的战略部署,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论断,做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部署,系统勾画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如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等。
 
    早在2004年的1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在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的时讲,在科学院慰问科学家的时讲,在政治局学习的时一直反复讲这个思想。
 
    胡总书记2006年1月8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和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都是从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并且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小康型、社会和谐型、政治民主型、文化先进型现代化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又快又好又稳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其战略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关键。由此可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灵魂,又是其现实的基础。欠缺自主创新能力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
 
    首先,要加快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研究。
 
    其次,要加快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三者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促使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又快又好发展。
 
    其三,要加快和加强对自主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
 
    其四,要加快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扩散与应用、知识产权制度与法规的规范和完善,尤其是要加快和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完善和实施。
 
    其五,要加快和加强创新型区域建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统筹下,大力推进区域自主创新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实施。
 
    其六,要加快和加强一线创新人才的培养,全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带头人,努力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创新素养。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要完成历史赋予我国的这一契机。我们就必须抓住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这个当代革命机遇期。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开始了,而且这个技术革命是以群体突破开始实现的,它引起了全球在科学技术、经济上、政治上的全面洗牌。中国能否赶上这班船,而不能再次与我们擦肩而过,如果这次还是赶不上,再过二十、三十年,中国在只能是一个世界大国而不可能是世界强国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总规模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说资源环境问题,压力越来越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地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地失衡等,都反映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的问题。
 
    研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最根本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突破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里面,有很多的约束是不可转移的,如何有效解决环境的问题、大众资源的问题、土地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破坏是难以恢复的。
 
    我们的增长方式,这些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前主要是在做数量上的调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全面的经济现状使我国的整个经济决策陷入了困境。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创新能力。中国的结构调整问题是质量问题,是产业素质提高问题,实则是结构调整中的创新能力问题。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过渡。切实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关键技术,掌握产业的主动权和产业的分配权。只有这样才能在建国七十周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时,引领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我们一个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在科技发展的五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第一个重点是把能源、资源产业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我国的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二个是要抓住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发展这一机遇,加快提升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关键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们的产业制造和升级能力。第三个是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加大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人口健康、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四个要加快发展我们海洋的攻坚技术。第五个是要持续提高我们的科学发展后劲和科研能力,以求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主动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思想,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发展脉络,既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和延伸,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突破,同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中国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