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十一)
- 2011-08-26 17:02
3.2.3 创新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及措施
(1)创新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创新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应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探索开发,选择适应本国国情的模式。
(2)创新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措施
首先,推进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城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根据实际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其次,解决进城农业人口的待遇城镇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是农民工及其家属虽然常住城镇,工作和生活却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在制度上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这样可以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
再次,解决土地问题。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这些财富分配机制,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是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及其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会上,温家宝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的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完整表述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构想,并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地质勘测七大产业初步纳入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2010年10月18日,中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下表所示。
3.3.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美国和欧盟在低碳的思路下寻找新能源;英国注重高科技生物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在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那么,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什么?
(1)节能环保。西欧、北美发达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环保产业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产业前景乐观。预计到2010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都很高的产业。我国的信息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真正进入了发展阶段,信息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门类不平衡,目前已形成的四大信息产业生产基地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不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很慢;二是门类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对滞后;三是经济规模小,与国际通行的经济规模相比相差甚远——我国现有软件生产企业5000多个,多为小作坊式的企业,技术力量严重分散。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高级信息人才。
(3)生物产业。生物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卫生、化工、环保、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在解决人类食物、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农业领域,在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一批企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生物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生物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数研究还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我国生物产业研发的主体基本上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4)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专家分析,中国的新材料产业在一些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如包头形成了稀土新材料产业地带;武汉、长春等基地是国内主要的光电材料产业基地;湖南则以电池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复合材料为主;宁波以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等。但是新材料产业面临的问题是,新材料一方面引领了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制造、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新材料产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子,调整产品结构、把生态环保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5)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地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处于东高西低。东南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苏、鲁、沪、浙是最发达的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随其后,西部地区装备制造水平最为落后,部分西部省份由于地域偏远,装备制造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中国的机械生产虽然还偏重于满足国内市场,但也已经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部分中国装备产品具备了全球影响力,例如中国制造了全球90%以上的集装箱和全球70%的港口机械。
(6)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非常重视: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底居世界第4位,预计2010年可望达到3000万千瓦,2020年实现装机容量1亿千瓦的目标;除沼气外,我国其它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近期内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2008年底,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1位。估计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产品产量可能突破5000兆瓦,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太阳能和核能技术也在中国各区域广泛兴起。
(7)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目前,美国基本上确定了氢燃料和乙醇汽油技术路线,欧洲则选择柴油汽车和氢内燃机技术,日本是发展混合动力,中国目前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的技术方向就是电动汽车。现阶段更可能的路线图是,支持混合动力技术,然后由混合动力技术过渡到电动汽车技术。
《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由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