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理论 >

《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八)

  • 2011-08-26 14:22
2.2.3  公共服务创新目标
 
    “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在公共服务中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应该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保障的是“基本”,“非基本”部分能够由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要切实交给社会和市场,政府履行好监管责任。
 
    创新多元参与(PPP,公私合营模式)、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体制是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的基础。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原因在于政府责任不到位与包揽过多并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应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政府的投入和保障责任,但不代表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十二五”期间,计划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达到99%以上,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根据《“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拟由“六根支柱”构成——基本公共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
 
2.2.4  城市化、城镇化模式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对我国城市化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将进入中期阶段。
 
    在城市化的这个阶段,以下目标应是城市化、城镇化的基本目标。首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模式创新,是“十二五”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机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其次,创新城市规模发展,克服“大城市病”,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第三,创新人员管理政策,避免城市化后农民工等的医疗、教育等问题。第四,创新户籍制度政策,改变城乡、区域户籍制度带来的弊端,更好地解决农民土地与宅基地管理。第五,创新城市职能,发展发展“城市圈”、“卫星城”,注意城市职能和周边郊区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第六,提倡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如特色县级市升级、镇级市设立等。
 
2.2.5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目标
 
    实行区域经济差别式发展二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需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应注意一下目标:首先,加强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视民间资本和市场的巨大作用,重视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对地区的作用。第三,合理利用外资。第四,创新科技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整合区域创新科技,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第五,因地制宜,创新性地挖掘地区的要素优势,确立与自身相应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2.2.6  新农村发展模式创新目标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我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多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得中国的新农村发展形成了许多先进模式,如以村办或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带村模式,发展优势资源的资源反哺模式,务工创业模式,生态富民模式,物流运输带动的物流带动模式,旅游牵动模式,优化农业结构生产布局的高效农业模式,发展特色鲜明、品牌化农业的特色经济模式等等。
 
 
    新农村的大力发展需要更多目标的激励,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农村创新主要达到以下目标:首先,创新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步伐,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其次,创新新农村布局,结构布局、功能分区、公共设施、居住环境、民宅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三,创新农民知识普及方式,积极推进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第四,创新农村公共设施发展,建立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休闲健身场所,引导形成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第五,创新农村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扶贫等各个方面创新政策,加强实施。
 
2.2.7  金融创新目标
 
    “十一五”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十二五”金融方面的创新目标,需要围绕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
 
    (1)创新目标之一:对外开放战略调整。主要目标应该是:首先,明确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提高金融竞争力和国民福利,其次,厘清对外开放的边界,金融界开放的边界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第三,平衡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成本与收益,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看.外资的收益远大于他们所付出的成本,第四,加大金融行业“走出去”战略,平衡金融对等关系,第五,加大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自主性。
 
 
    (2)创新目标之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十二五”期间,金融投资创新的另一大目标,是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等战略新兴领域的投资,这将有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创新目标之三:均衡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过分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较严重。农村金融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城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资源贫乏.区域分布不均衡据,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分布在东部。因此,改革创新金融机制体制和政策安排,均衡金融资源配置是“十二五”金融目标的重点。
 
 
    (4)创新目标之三:加强监管,重点防范金融风险。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涉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特定的监管权力,使其能对所有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由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