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六)
- 2011-08-26 14:03
第二章 “十二五”创新国家建设目标
2.1 “十二五”时期创新发展总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将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届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我国将率先全面实现2015 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我国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①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开放创新型社会。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工外开放水平等,也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06年3月5日。
“十二五”期间,创新国家的各个方面建设将是发展的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是重要目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新的技术条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而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力。“十二五”各个方面的创新,将有利于促进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科技现代化和信息现代化,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普遍应用技术的技术社会,最大的信息网络全覆盖的信息社会,最大的全民吸收与利用创新的知识社会这一目标的实施,为2050年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经济资本、知识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等创新基础。
2.2 十二五”时期主要创新目标
2.2.1 产业结构创新目标
(1)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波动,但长期稳定在40%~5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上升至2009年的42.6%,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量预测,2020年三产比重为6%、45%、49%。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见图2.1)。
(2)产业结构创新目标
具体来说,首先,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创新,农业产业内部,调整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增加农产品品种,第三产业中,控制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加大力度发展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其次,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够协调,创新第二产业结构,主要要求增加产品、技术等研发能力,减少一般产品过剩情况,提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第三,创新提高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经济重型化的进程之中,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更高消耗基础上,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高科技产品和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创新的主流方向和重要任务。第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控制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控制工业产业等对环境的污染。
《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由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