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十)
- 2011-08-26 14:53
第三章 创新中国发展报告与实例研究
3.1 创新政策取向
3.1.1 创新政策发展现状
我国实施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具备了基本经济条件,尚需制定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创造力。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注重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激励创新方面的政策经验和通行做法,来制定激励创新的政策。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议》的重要内容,2005年,国家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作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政策就此成型。
在此之后,截至2010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已出台78项细则,各省市共出台570多个政策文件,涵盖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科普等各个方面。科技政策逐步向创新政策转变,政策着力点从研发链向创新链拓展。①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①中国科技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获一系列重要进展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来看,政策制定初期,自主创新还尚未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地位,经历了“十一五”的大力发展,创新政策不断完善,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进一步协调,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主要的创新政策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着力构建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2006年初起,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的60条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政策力度大,涉及范围广。
其次,不断完善促进和保障创新的法律法规环境。颁布《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专项法律,明确界定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政策上重视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先后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和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
第四,政策上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国政府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在注重提高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也给予积极的支持。国家已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这些政策和措施在支持企业包括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1.2 创新政策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发展,创新政策的框架基本形成,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但几年的发展并不能使政策创新体系完全满足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在创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有部分欠缺。
首先,税收政策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引导力度不够、限制过多、程序繁琐、效果不明显;其次,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支持不够,创业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和起步期很难得到资本金支持;第三,政府采购政策所承担的支持新兴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功能发挥不够。此外,在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还需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

未来的创新政策发展,在细化制定政策的基础上,重点简化政策执行的手续程序,减少限制;其次,完善资本市场和投资市场政策环境,加大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第三,在创新基础建设方面加强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开发人才、知识、技术、基地与平台等的创新建设。
3.2 创新城市化与城镇化
3.2.1 城市化与城镇化现状及发展预测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一般来说,城市化率达到50%,标志着城市化国家的初步形成。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6.6%,比2008年的45.68%高出近一个百分点,2005年至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000多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近4500万人①。城镇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9年的46.6%。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 个百分点,大大高于1978-2000 年年均0.8 个百分点的速度,表明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处于向城市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10日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有效创造大量就业。1978-2009 年期间,全国就业人员由40152 万人提高到77995 万人,净增37843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22%。其中城镇就业人数由9514 万人提高到31120 万人,净增21606 万人,相当于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55.4%,年平均增长率为3.93%,明显高于全国就业人数增长率。

未来数年,后中国城镇总人口还会进一步大幅度增长。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将稳健迈进。
3.2.2 创新城市化和城镇化方向
(1)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及农村人口太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是减少农民的人数,把众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如果有几亿农民转到第二、三产业,进入城镇,成为城镇的新居民,原来承包的土地可以比较普遍地推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形成特大、大城市集群
200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纲要》第二十章规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①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②”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②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社,北京,2008年10月24日电。

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趋势是形成特大、大城市集群。这不同于小城镇大战略的城镇化思路,也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战略或者城市化战略,它是现代要素聚集的城市群及经济圈,这包括:8000—10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群;5000—7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群;2000—4000 万特大城市群,8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群;100 万人口以上中城市群;1、2 小时交通的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内经济一体化。从长远来看,至少要在70%城市群GDP 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贸易量占90%以上,财政收入应该在90%以上。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二横三纵”的城市群格局,指以欧亚大陆桥、沿长江通道为两处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将在东部沿海形成3 个上亿人口的特大城市群,1在内陆形成若干个5000 万-1 亿人口、1000 万-5000 万人口的大城市群。此外,着力发展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民工进城,转为城市人口的主要载体,并使得城市化人口比例快速提升。

《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白皮书》由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