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大旱没有影响夏粮丰收

  • 2011-06-03 13:51

     近日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大旱会导致粮食减产。我国国内也有人对夏粮收成表示担忧。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北方冬小麦已陆续开镰收获。根据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田间调查,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三大因素中,亩穗数增加,穗粒数略增,千粒重可能略减,因此单产有望提高,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那么,当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以及去冬今春冬小麦主产区的旱情,对夏粮丰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吗?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今年3月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连续无降水日数等数据突破了历史纪录,此次干旱达到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我国夏粮主产区,冬小麦占到夏粮的85%,此次干旱对于夏粮的丰收影响不大。

  此外,气象专家指出,“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有很大区别。气象干旱主要考虑自然降水的问题,如果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的降水量明显低于常年平均水平,这个地区就遇到了气象上的干旱。而农业干旱是根据土壤墒情判断的,是指农作物由于长期缺水导致无法正常生长而受损。如果措施得当,气象干旱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干旱。

  从去年秋冬种开始,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连续4—5个月缺少有效降雨,冬小麦为什么还有望获得丰收呢?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去年麦播时底墒好,播种质量高。去年秋末,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量较多,麦播时土壤底墒普遍充足。充足的底墒和麦播时晴好的天气,使得大部分麦田做到了适期足墒播种。加之去年秋冬播的整地播种质量普遍提高,绝大多数麦田苗全、苗齐、苗匀,基本苗数充足,为保证后期足够的成穗数奠定了良好基础。农谚“麦收隔年墒”就是这个道理。

     抗旱浇麦力度大、效果好。今年开春之后,面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近60年来出现的最严重气象干旱,国家出台了抗旱浇麦补贴政策,各地普遍采取了“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应对”的麦田应变管理方针,挖掘一切水源,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都做到能浇尽浇,使前期受旱麦田基本上都普浇了2—3遍水。结合抗旱浇水,绝大多数麦田还普遍追施了化肥,有效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小麦顺利返青、起身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下了及时雨。今年2月下旬和5月上、中旬,在我国冬小麦返青—起身和抽穗—扬花与籽粒灌浆的关键时期,黄淮和华北地区三次出现大范围降雨。其中,2月25—30日大范围、长时间降雨使绝大多数麦田旱情得到解除或明显缓解,促进了根系生长。5月8—10日,在小麦抽穗—开花的需水高峰期,冬麦区出现大范围降雨,满足了冬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对水分的需求。5月20—21日,冬麦区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不仅对小麦籽粒灌浆十分有利,同时也有效遏制了干热风的发生危害。

  春季低温时间长,利于形成矮秆大穗。今年春季,冬麦区低温持续时间长,延缓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小麦的起身、拔节期较常年平均推迟7—10天,幼穗分化发育的时间相应延长,有利于形成大穗多粒。同时,冬春干旱和春季持续低温的共同作用,还有效抑制了大面积旺长,使小麦的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据调查,今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植株高度普遍较常年平均降低5—10厘米,株高降低显著增强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从实地调查和各地的反映来看,今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基本没有发生往年出现的大面积旺长和倒伏现象。

  病虫害发生普遍较轻。受长时间干旱影响,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经常发生、且对产量威胁很大的病虫害,如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等,今年发生危害程度普遍较轻。

  探寻真相,求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