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立足国情 执着前行

  • 2011-07-01 14:41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5年前的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们说。

    走过90年,回首90年。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曲折但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条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射光芒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这条路,于今天依然散发着历史的烟云,它以90年前为起点,延伸向夺目璀璨的长远未来。

    探索,走未曾有人走过的“路”,确是艰难的,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奠基、用智慧凝聚从而开拓的“路”,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思绪沿着这条“路”慢慢踱步,搜寻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感动感慨的情绪汹涌入心,自信自豪的念想扎根于心,一个声音格外响亮: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90年风雷激荡

    90年不懈求索

    在世界近代史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直到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轰开国人惺忪的眼睛,人们才发现,古老帝国已经被别人远远抛在身后了。

    奋起,抗争。然而,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虽然慷慨悲壮,但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921年阳历新年的长沙,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十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踏着五四先进文化催生的救国潮流,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长沙学员新年大会。28岁的毛泽东发言说:我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诸路皆走不通了”,毛泽东形象概括了无数仁人志士苦涩的心路历程。

    几个月后的夏天,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3个年轻人,拿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器,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在上海悄悄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立中国共产党。

    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担负起无可推卸的使命,中国革命的红色航船起航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自此展开。

    然而,信仰并不等于实践,选择并不等于成功。“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1927年风雨如晦的武汉。30年后,在这首词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了一个批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心情苍凉”,是的,这种心情不止是在大革命失败时才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探索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时如此感觉,在大革命失败时如是,在反围剿失利时如是,在民族危亡时如是,在“大跃进”时如是,在十年浩劫时如是,在“两个凡是”时如是……因为时时被错误的思想干扰而不是一以贯之地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因为尽信“本本”而不是实事求是,探索之路备加艰难。

    但是,中国共产党最终纠正了错误,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每一次重大挫折,都随之以一个新的奋起,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论起初的艰难,半途的坎坷,还是如今的自信满怀,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星移斗转。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使近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将1921年满目疮痍的中国与今日沧桑巨变、凤凰涅槃的中国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加深刻地发现,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探索、开辟的道路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坚持实事求是

    不断开创辉煌

    1978年,历史再次走到一个关节点。“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向何处去?

    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条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条是有待开辟的新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批判“两个凡是”,不走老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走邪路;以一个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政治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30多年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一路高歌猛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适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风险,经受屡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确立。

    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一片不看好、悲观的境地中再次找寻到一条新路,一条再创辉煌的路?

    回顾90年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的历史。

    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程都无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本本”又突破“本本”,来源“马列”又超越“马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让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始终方向正确一路坦途,才能开创新局面,才能创造新辉煌。

    有了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必然能够迎来壮丽辉煌的篇章。

     前路任重道远

    探索永无止境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故事”精彩继续,“中国奇迹”有力延续,“中国道路”执着向前。

    然而,情况正在变得更复杂,“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攻坚”……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进程,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进行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稳定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步搞好政治、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需克服前进中已经出现的或者将会出现的许许多多困难。

    然而,更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信心十足。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能够实现。

    今天,古老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13亿中国人民不断“摸高”幸福生活的上限。沿着几代人开辟的光辉道路,迎着民族复兴的壮丽前景,更加辉煌的未来必将属于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更加美好的生活必将属于自立自强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