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斥巨资保护敦煌生态
- 2011-06-24 15:29
中国聚焦:中国巨额投资保护沙漠绿洲生态力阻敦煌变楼兰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朱国亮 连振祥 张文静)中国国务院日前批准了一项耗资47.22亿元的生态保护规划,旨在2020年之前通过全面节水和调水的综合措施,初步遏制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被沙漠、戈壁包围,如同沙海中的一叶扁舟,依靠四周大量的湿地、天然林、草地阻挡风沙前进的步伐。然而,由于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这些“生态屏障”出现了萎缩。
记者24日从甘肃省政府获悉,由多个相关部门联合编制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根据规划,2011-2015年政府计划投资27.06亿元,建立流域水权管理制度,缓解党河灌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疏勒河干流河水经玉门关断面流入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缓解这一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规划,2015-2020年政府计划投资20.16亿元,目标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权制度,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重点地区地下水位较现状有所回升,敦煌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保护区生态基本维持稳定。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敦煌,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莫高窟更是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然而,近几十年来,敦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植被退化和湿地萎缩等现象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月牙泉水位下降、莫高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病害也日趋严重。
甘肃省水利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规划,到2015年,敦煌将初步建立流域水权制度,党河灌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缓解,月牙泉水深维持在1米以上,西湖生态环境恶化得到缓解。
到2020年,敦煌将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权制度,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重点区域地下水位较现状有所回升,月牙泉水深提高到2米以上,满足自然生态景观要求;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维持稳定。
为了尽快启动该生态恢复工程,目前甘肃省水利厅已组织相关单位先期开展了引哈济党工程和昌马、双塔、党河等6个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
“国务院批准这一规划,为敦煌生态治理带来了希望,这是我们敦煌人一直期待的。”敦煌市一位负责人说,“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敦煌的生态环境,还是保护敦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历史上,在敦煌现在位置附近曾有一个楼兰古国,但最终被风沙埋没。敦煌人近年来一直有担忧,沙漠绿洲生态持续恶化,敦煌会不会重蹈楼兰的覆辙。
原本有两条冰川融水形成的内陆河流——疏勒河及其支流党河滋润着敦煌绿洲,然而疏勒河已断流数十年,每年约10亿立方米源自祁连山脉的冰川融水,基本被上中游地区用完。党河现在是维系敦煌绿洲的主要河流,被誉为“生命线”,但这一河流约3亿立方米的河水97.8%也被开发利用。
在河水被大量开发利用的同时,地下水也被大量超采,这为生态危机埋下了“祸根”。敦煌市提供的一份监测数据显示:自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以来,敦煌绿洲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10.77米。
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敦煌绿洲周边大量湖泊消失,湿地萎缩。敦煌市林业局局长高华说:“敦煌虽地处戈壁、沙漠,但绿洲内原有上万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现在已所剩无几。”
数据显示,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敦煌绿洲内的天然林面积减少了40%,草场面积减少了62%,湿地面积减少了68%。
为遏制敦煌生态恶化趋势,2007年以来,国家以及甘肃、敦煌当地有关部门开始调研敦煌生态状况,寻找解决方案,编制规划,并反复进行论证。
甘肃省水利厅官员表示,根据规划,敦煌生态治理也从“水”着手,一方面全面节水,通过用水制度改革,调整农作物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节约水资源,将更多的水留给生态;另一方面适当从附近水资源相对富集的流域调水保生态,此外还将配套实施一系列如封育造林等生态修复措施。
在中央政府行动之前,敦煌当地政府近年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禁止打井、开荒、移民,压缩耕地和机井,引导农民发展葡萄、林果等节水高效农业。
当听说国家将投资47亿多元治理敦煌生态,敦煌市月牙泉镇合水村党支部书记任生录说:“这是我们多少年期盼的大好事,我们一直在喊要治理敦煌生态,现在终于有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了。”
接受采访的敦煌当地干部和民众多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今后10年治理的资金和措施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如果得到落实,敦煌生态恶化趋势将有望得到扭转,其灿烂文化也将延续,古楼兰的悲剧就不会在敦煌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