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同济大学教授朱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2007-04-01 06:31

同济大学教授朱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朱勍: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博士。长期参与国家和上海重点规划项目的课题研究,在规划与建筑领域,尤其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和建筑的结合部作过专门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目前正参与进行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上海世博会近现代工业建筑的保留和再利用研究。

    “不用话筒,我站着讲课。”12日,在洛阳城市规划培训班上,朱勍第一句话就让大家精神一振,一头短发、爱用短语、见解独特,两个小时站在讲台不间断授课,36岁的朱勍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趁中午休息时间,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

    谈到城市,朱勍用了三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可持续、生态。

    朱勍说,21世纪属于城市。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结构急剧转变,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保证城市土地空间和空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城市各项建设得以合理安排,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性,集中体现在遵循以维护公共利益为重、以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为先的伦理价值取向,这是规划问题上的普遍伦理。”记者注意到,朱勍用的词是“伦理”而非“理论”。

    城市为谁而建?城市优先关注谁?朱勍说,一定要以公共利益为重。

    公共利益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利益,它关注的是全局、长远、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它为大家利益的满足提供了前提、基础和保证。

    然而我们目前正处于从经济增长型现代化到人类发展型现代化的转折阶段,未来10年甚至20年我们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失衡程度共同增长的危机,建设生态化的循环型城市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城市生活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讲“可持续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长远规划,注意到绿化美化用地安排和城市用水的资源条件;在交通运输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要逐步使城市建设“单中心规划”转变为“多中心规划”,彻底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问题。

   城市之美,必须神形兼备。一座城市绝不只是由钢筋水泥简单堆砌、围合而成的庞大空间,要把城市建设好,首先就要把城市规划好、设计好,规划的好坏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

             洛阳将会变得更“宜居”

    16岁那年,朱勍由洛一高保送到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专业。20年过去了,朱勍说,因为忙,很少回洛阳,但对洛阳那种深厚的感情是割不断的。特别是现在,洛阳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作为在外地的洛阳人,她为洛阳的变化感到自豪。

    三句话不离本行,采访途中,我们路过牡丹桥,朱勍忙问:“洛河上现在建了几座桥?造价多少?测算的车流量是多少?”言语见,流露着对洛阳的关注和眷恋。

    “洛阳的资源太丰富了!”朱勍说,自然资源上洛阳与中原其他城市相比,有贯穿东西的洛河,有丰富的矿产,有蕴含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代表城市形象的象征的牡丹。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数不胜数。洛阳的城市建设资源也很令人关注。

    洛阳在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时设计成一个带状城市,西边是国有工业企业、外来人口聚集地,和原来的老城区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现在又有洛阳新区,洛阳的“三步跳”构成的城市格局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城市。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洛阳人居环境非常好,非常适合居住。

    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规划一座城市已经不仅是盖多少房子、修多少路,真正做到“宜居”还需要把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资源也整合到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要从硬体建设转化到软体建设上来,包括法律的健全和民主化的进程。

  今天,洛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活跃和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势将带来大量的项目。朱勍祝愿洛阳城市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越来越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