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经济动能转换获三大支撑

  • 2017-07-19 13:31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市场环境、资源要素条件等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走传统粗放型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企业革新求变愿望日益迫切。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传统产能升级、技术创新刺激及区域“腾笼换鸟”已经成为新时期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原生动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加快“二次创业”步伐。

 
  升级:传统产能激发新活力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速企稳回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157亿元,同比增长31.5%。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新旧动能转换成为重要的催化剂。
 
  “如果墨守成规,不升级产能,我们的企业就谈不上发展,甚至只有死路一条。”对于这几年主动升级产能让企业重现生机,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天津津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刘文波感慨良多。他说,该公司曾是摩托罗拉重要代工厂商,在摩托罗拉手机大卖的岁月里,津亚电子每月出货量曾达几百万台,繁盛一时。
 
  然而,电子信息行业瞬息万变,智能手机已然主宰未来。不主动加快产能产品升级,不在供给侧创新求变的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摩托罗拉、诺基亚成为摆在面前鲜活的例子。
 
  津亚电子意识到手机出货开始减量带来的潜在危机后,依托电子组装基础,主动展开调整,开始涉足行业相近、方兴未艾的汽车电子行业。
 
  “手机制造需要大批量的生产能力,同时对于产品质量又有苛刻的要求,这完全可以适应汽车电子行业的要求。同时,我们的生产成本也比传统的汽车电子企业具有优势。”刘文波说,由其为某汽车电子客户生产的产品,百万台不良率只有0.04台,甚至比传统供货商更具优势。同时,公司还瞄准国内淘汰白炽灯的市场机遇,进入刚刚兴起的LED照明产品市场。如今,这两大产业方向不但完全超越津亚电子的手机组装业务,而且利润率大幅提升。
 
  柯达曾经发明了数码相机,却由于固守胶卷业务最终葬送在数码时代,类似案例近几年并不鲜见。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说,由于传统产能相对成熟且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不少企业即便看到了发展趋势也不愿轻易“革自己的命”,宁可躺在功劳簿上。不顺应市场趋势,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最终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除了市场导向,近几年环保需求也在成为企业升级传统产能的动力。金桥焊材是国际上首个产销量突破百万吨的焊材企业,销量约占国内焊材市场份额的1/3,占全球焊材市场份额的1/6。就是这样一家行业领军企业,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工艺流程升级改造,这次他们瞄准的不只是进一步做大产能,更是实现节能环保,助力空气治理。
 
  据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红梅介绍,早在政府倡导前,他们就开始攻关“煤改燃”,推动生产流程环保再造。“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工艺改造。”李红梅说,燃气价格比燃煤高,要保证“煤改燃”同时不提高成本,需要新的工艺至少节能20%以上。
 
  投入上亿元,先后改造81条链条炉以及配套的煤气炉、导热油炉,如今,该公司“煤改燃”工程已经完工。李红梅表示,对于一家燃煤大户而言,“煤改燃”长远看势在必行。从效果看,升级改造不但使产能迈上新台阶,而且对整个行业环保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革新:技术成动能转换“引爆点”
 
  市场需求还不足以促使企业完成脱胎换骨,随着全球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国内“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革新刺激,企业转换动能也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近几年,随着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提升,实体企业首当其冲。普及推广更为节省人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行业共识。记者日前走进康师傅公司的方便面生产线看到,从和面开始,一包方便面的生产要经历熟化、复合压延、连续压延、切丝成型、蒸煮、定量切断、油炸,最终经风冷之后进行包装。然而,如此繁复的生产过程,记者却没有在生产线上看到与之匹配数量的工人。几乎所有环节都是依靠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来完成。
 
  “前些年一条生产线的确要四五十名工人,每分钟只能生产240块面饼,生产效率仅80%。现在康师傅天津工厂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方便面产量最大的单一工厂,一条生产线仅需16名工人,每分钟生产500块面饼,生产线使用人力降了三分之一,人均产能提升两倍多,这都是得益于工业机器人。”工厂负责人说,1992年一碗面的售价是1.98元,到今天桶装面价格维持在4元左右,生产技术革新、设备精进使得成本优化对冲原材料上涨成为可能,也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一些专家指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
 
  记者调研发现,新技术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企业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美克美家是国内高端家具生产制造企业,记者在其智能化生产车间注意到,传统木匠师傅带徒弟式的家具制作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与工业机器人“并肩作战”。
 
  美克国际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项目经理许海指着眼前的智能加工设备说,在传统生产设备基础上,公司引入了工业机器人,把原来4个人的工作缩减到现在的只需1个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只要把工件放在料仓里,上料、加工、下料等诸多环节统统可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工人拿起手机扫描一下物料上的跟单,就可以自动调出加工程序,实现自动加工。生产流程的再造使得家具精度大为提升,效率较以往也提升了高达300%。
 
  许海带记者走进位于工厂二楼的控制中心,这里就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工厂生产什么全部由控制中心指挥调度决定。控制系统在生产线上根据客户需求订单式生产,不再像过去一样依赖将家具成品拉进商场展卖。”许海说。
 
  转换:区域发展“腾笼换鸟”
 
  “区域产业升级其实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说。当前,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内经济发展先行区域大都进入瓶颈期,有限的成熟土地资源内集中了大批耗能、污染、生产效率低、人力土地需求大的传统制造企业。有的企业转型升级甚至意味着全盘颠覆。此时开展“腾笼换鸟”,开启区域动能转换升级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这一体量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可排到第69位。可就是这样一个开发区“领头羊”却也有着自己的远虑。
 
  天津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李伟华说,凭借优越的投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生活基础配套,从1984年开发至今,天津开发区核心区近40平方公里土地早已趋近饱和,高新企业仍在源源不断希望落户。除了发展“飞地”,在核心区开展“腾笼换鸟”,是一条可行的必由之路。
 
  在位于天津开发区的58赶集集团天津总部,这里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制造业工厂的痕迹。除了遍布绿植的办公区,咖啡厅、睡眠室、休息区等设施一应俱全。作为这片厂房曾经的主人,三星电子为提高生产效率,已将电子产品制造生产线搬迁至开发区非核心区域。
 
  58同城天津总部副总经理田野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利好的带动下,公司选中三星原有厂房,将原本位于北京的部分研发、销售、客服等事业部门迁至天津。“从2012年底到2016年,员工从五六十人增至2000多人,收入从零增至30多亿元。”田野说。
 
  美国卡夫公司在天津开发区的饼干工厂迁往东南亚。为此,开发区在老厂房内引入硅谷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企业芯硕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由其生产的高分辨率光刻机产品改变了中国此类产品100%依靠进口的现状。“通过对旧厂房的升级改造,不但可以加快项目投产进度,也能够节约一笔资金流入到生产运营中。”芯硕公司负责人刘钧表示。
 
  更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也已在酝酿中。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新加坡普洛斯集团签署了一份投资总额达100亿元的合作协议。后者将把开发区下辖传统制造区域逸仙园改造为智能制造聚集区,这片老工业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活力。
 
  天津开发区的实践表明,传统开发区出于突破发展“天花板”需要,对用高端产业替代传统产能,转换发展动能需求迫切。而通过盘活老旧厂房资源,“腾笼换鸟”让旧建筑变身新载体,让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价值得到根本提升,从而为区域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