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转方式迈出新步伐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 2012-06-11 14:48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江国成)6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包含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金融服务领域以及7项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

 
    税务总局发布的政策以及有关部门近日发布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证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参与国企改革的文件,都是近期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压力不断加大。如不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替代了过去常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央党校王天义教授说,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等物质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序推进结构调整。
 
    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2004年为2626亿元,到2011年突破了1万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
 
    2003年以后,针对当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家采取了遏制热点行业盲目投资势头等举措,淘汰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同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我国启动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张军扩说,受益于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扭转了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方向,各地人均GDP的差异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环境,从2006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加大淘汰小火电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数千万吨至两亿多吨,相当于形成了节约1.1亿吨标准煤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1%,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和14%。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和15%的总体目标。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10年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和提高发展质量,在不少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在区域结构上,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不错;需求结构上,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节能减排作出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庄健同时指出,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中国在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依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十大政策大部分和转方式有关。
 
    “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说。
 
    为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多策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作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
 
    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日陆续出台了“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