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国内要闻 >

《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独特视角研究中国社会主义

  • 2012-05-24 14:40

 

    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获得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科学的总结,必将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侯惠勤著《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的空白,提供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的一个独特视角。该书还对当前意识形态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关于结合点问题。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方法论,系统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个重要结合点。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结合、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结合、排他性与包容性的结合、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结合、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结合等,在坚持立场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添新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关于话语主导权问题。书中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通过对片面解读“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崇拜“抽象数字”以及某些“转型”理论背后所指向的西方价值观崇拜等问题的揭示,系统回答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指出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挤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空间,从而提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主导权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该书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该书明确以战略性飞跃来概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在当代意识形态感性化、学术化和日常生活化趋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髓以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实质和意识形态的承载力、可行性。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作者从当代中国出现的价值观多元化进一步增强,各种社会思潮政治意图表达进一步强化,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进一步盛行,理想信仰危机进一步加深等意识形态趋势出发,进一步说明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和必然性。面对国际上日渐盛行的“中国模式论”,作者更是在深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基于社会主义的语境给予“中国模式”的概念、属性、基本内涵作多维的辨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应在“中国模式论”中被淡化和弱化,而应具有世界性眼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总之,该书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深入解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和当代问题,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给予读者许多认知和思考。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既是该书的出发点,又是该书的落脚点。胡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