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天宫梦想——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目击天宫一号发射
- 2011-09-30 10:10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 串串数据和色彩斑斓的曲线,在大屏幕上不断闪烁;跳跃着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身着青蓝色工作服的参试人员聚集在显示器前,专注的眼神中透露着自信和从容……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见证中国航天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29日20时46分,天宫一号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
透过巨幅显示屏,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场尽收眼底——乳白色的巨型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发射塔的怀抱中巍然耸立,火箭顶部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蓄势待发。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是继突破载人航天飞船天地往返和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组织实施的又一重大科技实践活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人到载人、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活动到出舱行走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飞控大厅内,来自各测控点的报告声此起彼伏。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告诉记者,交会对接任务重点在飞控,关键在飞控,难点也在飞控。
作为航天飞行任务的“神经中枢”,从遍布在全球的陆基测控站,到置于同步轨道天基测控中继卫星构成全球测控网,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信息都从这里传输,一旦出现意外,应急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
自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之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开始进行周密准备——制订完善的飞行控制方案,完成飞控任务的系统建设,进行多次联试、检查,计算机系统、显示系统、指控大厅、地面与天宫一号之间的通信设备全面进行更新……
100多台电脑终端,整齐地排成5个阵列。各系统工作人员紧张地注视着屏幕,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也有朝气勃勃的年轻人。
从神舟七号到天宫一号,飞控中心的参试人员也发生了变化,核心岗位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2.4岁,其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担任关键岗位。尽管年轻,但所有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岗位训练考核。
21时15分,天宫一号发射进入1分钟倒计时准备。上百台计算机在飞速运转,全体参试人员屏息等待发射时刻的来临。
“10、9、8、7……”响亮的读秒声撞击着人们的耳膜,撞击着人们的心扉。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上。
“点火!起飞!”伴随着振聋发聩的轰鸣声,天宫一号划破天际,冲向云霄。
大屏幕上飞行参数不断跳跃着,令人振奋的报告声不绝于耳:“发现目标!”“跟踪正常!”……
伴随着“器箭正常分离”的报告声,北京飞控中心全面正式接管对天宫一号的全程遥控飞行。年轻的轨道计算高手张宇,紧紧地盯住天宫一号,迅速作出“入轨”的判断。
天宫一号准确入轨。此时,飞控大厅大屏幕上,三维动画显示,天宫一号伸展着蓝色的翅膀,围绕着地球轻盈飞舞,缓缓开启了中国人的天宫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