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2011-07-22 15:57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 孙杰、贺劲松、刘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战略基点”“中心环节”——海内外各界广泛注意到:《建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要判断,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战略决策。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是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七,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要保持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高消耗、重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
——仅钢铁一个行业能耗就占中国能耗的十分之一,一半铁矿石依靠进口。购买能源、原材料的外汇支付压力十分沉重;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加工贸易占外贸的近六成,出口产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档机电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六成是用来买设备,而其中六成又是买进口设备。
——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生物制药,自主研发的品种屈指可数。
——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
这些发人深思的事实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我们只有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看,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导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2020年人均GDP要由现在的约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当前40%以上的原油、50%左右的铁矿石都需要进口。未来15年,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
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引起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当前中国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仍依赖进口。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第二的电子信息产业,但目前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高精尖数控机床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取得贸易总量增长,很难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可能的机遇,更难以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互利共赢。
形势逼人,挑战严峻。
强健国家和平崛起的筋骨
如同松软的沙滩不能建万丈高楼一样,一个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国家,更难于构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伟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这是实践得出的痛苦结论,更是逼人形势所昭示的清晰答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使中国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当前,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幅度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条件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其次,目前几乎每个行业中国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中国拥有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第四,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诸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
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差距较大,但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在局部领域还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只要把握好机遇,选择好方向和重点,就完全可能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比如,在引导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国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技术进展,在一些方面开始具备加速发展的良好基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今年二季度自主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龙芯二号”64位通用芯片,其性能可与英特尔奔腾Ⅲ处理器相媲美;首个电视机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今年7月在海信集团批量下线,中国彩电终于有了自己的“芯”;中国第一台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核心路由器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自主研发的TD-SCDMA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标准之一……
当前中国在石化、电力、钢铁等关键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集成创新能力。我们已经掌握催化裂解、加氢裂化、渣油加氢处理等一系列有特色的石化成套技术;乙烯装置已经从全面成套引进建设到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新阶段;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轮机组国内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宝钢三期80%的装备实现了国产化……
日本、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两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10年之后就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跃入发达国家之列。在对待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关系的态度上,我们能看到差距:日韩引进技术费用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10,而我们是1:0.07。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在引进技术的温床上酣然入睡,我们无法从“小富既安”的层次跃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