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抓好教育均衡发展
- 2009-04-08 17:33
山区农村如何抓好教育均衡发展
韩承金 张朝文
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启动“湖北省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这无疑是给湖北省山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这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又一次振兴教育的发展战略,是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良方。
自从恢复“两考”(中考、高考)之后,山区农村教育30年来,经历了恢复、完善、发展三个阶段,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山区农村教育与平原地区、繁华城市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信息资源都相对持后,或者说较远的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山区农村如何抓好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来说,政府负责硬件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单位学校负责教育管理建设。
一、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速度,把山区农村学校办成校舍最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的学校。
以夷陵区黄花乡30年来办学之路。实践证明了了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速度,把山区农村学校办成校舍最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的学校是明智的选择。
1978年,现在的黄花乡当初分别是黄花乡、小峰乡、上洋乡,原三个乡镇初级中学共8所,小学44所、教学点12个。这种星罗棋布的学校布局,东至熊家岗教学点,西达曹家垭教学点,随着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推进,地方党委、政府着眼思考调整学校整体布局。
1998年,原黄花乡毅然决定撤消烧饼坡教学点、熊家岗、五龙堡、红岩、鲍家坪、汉马岗等小学合并组建成柏家坪完小,首创寄宿制小学。历经30年的调整与重组、完善与发展,黄花乡12个教学点已彻底取消,撤并初中6所,撤并小学40所,已形成目前全乡两所初中、三所完小、一所初小的格局。按照黄花乡教育发展规划,在2009年撤消小峰初中、摘掉二户坪完小帽子,最终形成全乡一所初中、两所完小、两所初小的办学格局和规模。
2002年三乡合并之后,校点布局力度加大,撤校并点速度加快,集中物力、财力、人力改造黄花初中和扩建黄花乡中心完小累积投资400万元,教育发展规模效益大见成效:黄花初中创建夷陵区示范学校,黄花乡中心完小创建宜昌市示范学校。
近6年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许收,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宜昌市市委书记李佑才、市长郭有明,夷陵区区委书记熊伟等领导先后莅临黄花乡中心完全小学进行调研,学校接待区内外来访单位30多家。2007年11月6日,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来该校视察,深入黄花乡中心完全小学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工作。黄花乡中心完全小学为全国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了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创建中可供参考的信息,更为大宜昌市山区农村保育寄宿制中小学提供了宝贵的配置和管理样式。
“湖北省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把夷陵区作为湖北省17个试验区之一,黄花初中已进入“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致使黄花初中又一次遇到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目前,黄花初中科技楼已动工,夷陵区教育局决定再新建一栋学生宿舍和计划新建一个高标准的操场,同时,对学校整体规化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2009年3月,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苏开美来黄花调研时指出:要求黄花乡紧紧抓住“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这一大好时机把黄花初中、黄花乡中心完小办成大宜昌市的“亮点”学校。
二、创新学校管理思路,开辟学生安全管理途经,建立学生安全保障体系。
1学安全管理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有力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与发展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所以,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建设,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有力地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安全宣传,开辟多层面的安全宣传渠道。以安全宣传为导向,促成师生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转化为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师生的安全行为心理定势;使师生明确学校安全精神文化是师生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引导学校安全管理者走出表层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的布置,或者单一的安全文化活动的设计,首先使校长认识到学校安全文化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最高领域,变被动的安全管理为自觉主动的安全创新管理。安全宣传渠道是:安全教育进课堂,把安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之中;安全教育进校园,建立安全教育文化长廊;安全教育进家庭,定期召开安全教育家长会,举办《安全教育家教通讯》。开展《我为学校安全找隐患》、《我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小主人》等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的安全意识。
健全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要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特征,不断探索安全管理规律,着力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校舍管理、消防设施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大型活动管理、道路交通管理、节假日管理、学校周边治安秩序管理、住读生管理、意外伤害保险管理等。对所涉及的管理范围和对象,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项管理分解到人,明确责任,并纳入个人工作考核,执行责任追究制。重大安全事故执行报告制度,做到事故处理和矛盾化解平稳及时。
制定各项应及方案,强化突发事件应及演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农村中小学突发事件包括: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或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实验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中毒和有可能中毒事件;周边环境突发的有毒气体或有毒物质进入校区发生中毒或者可能发生中毒事件;饮用水发生污染和有可能发生污染;学生外出参加集体活动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火灾或有可能发生的火灾险情;体育课、体育竞技活动发生的伤害事故;校外人员进校发生或有可能发生伤害学生事件;大风、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气象情况。针对上述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农村中小学应当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健全综合防控体系,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细化应急预案的工作环节,落实各项处置措施。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好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对师生的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建立政府型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学校安全长治久安。
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除开了它与城镇中小学安全管理相同的管理范围之外,同时,更具其特殊性:农村山大人稀,中小学都相应设在集镇和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学生回家、返校就增加了道理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农村中小学都是寄宿式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寄读在学校,这无疑又给农村中小学增加了在校学生管理上的难度。寄宿生年龄偏小,尤其是农村小学,6岁的儿童就已入学,他们的生活还完全不能自理,衣食住行事事离不开老师和保育员的呵呼和指导。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寄宿生管理正是农村中小学管理中的难点,而交通道路和寄宿生的活动、生活恰恰是学校安全事故最容易发生的空间。
农村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较底,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硬件建设远远跟不上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的需要。农村中小学校是由县(区)财政统一下拨的教育经费,再无其它经费用来解决发生安全事故的所需经费。同时,除开校园平安保险和学生人身平安保等险商业型保障机制之外,再无其它学生人身安全保障机制。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赔偿力度的加大,一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赔偿就得花去几万元,一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赔偿就足已使一所学校瘫痪,无法开展日常正常工作。
对农村中小学安全建设中,应建立政府型学生安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出台相应的学校安全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二是对学校安全进行人员管理保障,通过明确责任权属与相互关系严把安全流程管理关。三是对学校出现的重大人身伤害事故政府要明确赔偿对象,履行赔偿职责。
3、山区县(区)成立接送学生车队,确保学生人人平安
山区县(区)地域面积广大,还有相当部分村级公路不是属于客运线路。自从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之后,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平原地区和城镇,正因为这一农村人口变化,就打破了二十世纪末一村一所小学的格局,引起了一系列的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即九十年代末的撤销教学点,二十一世纪初撤出一般完小,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中心完小和划片建立完小。中心完小和划片建立完小的建立减少了学校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很好的克服了学校建设资金的重复投入,整合了教学资源,对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可是也给山区学生的返校和回家交通带来了极为的不便利,更突出的是存在道路交通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所以山区县(区)可以着手思考成立接送学生车队这一课题。
山区县(区)成立接送学生车队的初步构想是:
资金来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山区县(区)当年一次性投资约500万左右组建一支拥有30辆车的车队。
车辆的管理和使用: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完全小学各配一辆校车,每年由政府拨给相应的经费补贴;其它完小和初小的车辆,由县(区)统一调配和管理,还可以根据全县(区)学校布局情况实现划片调配和管理。
三、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1、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实行岗位轮训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初期,农村小学教师已进入老年化,青年教师约占100%25,大部分教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走上教学岗位的,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再学习和再创新的必要,但由于这批老师年龄偏大,个人学习已面临诸多困难。
二十世纪末,农村生育人口出现最大高峰期,学校规模扩大;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二十一世纪初期,农村学生数减少,再加上大量农民工携带子女涌入城镇务工,导致农村中小学生骤减,以至出现富裕教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等诸多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都需要去重新定位。
解决的办法
各省、市、区出台《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岗位轮训的意见》,全面部署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岗位轮训。
其具体的作法是:1、各省、市、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岗位轮训机构、基地,配备岗位轮训管理人员和轮训教师。2、建立岗位轮训考核机制,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岗位轮训纳入教师聘任、晋级、评先、表模范畴。3、在“十一五”和“十一六”期间,各省、市、区每年选派1‰的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加速与外国教育的接轨;每年组织1%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开拓本地区教育的引领与示范;每年组织2%的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培养一批本地区教育的中坚力量;每年组织3%的教师参加县(区)级培训,分期分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2、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升老年教师教学能力
二十一世纪初期,农村小学教师已进入老年化,大部分教师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走上教学岗位的,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再学习和再创新的必要,但由于这批老师年龄偏大,个人学习已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是提升老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行为策略。
设置备课组,实施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汇集集体智慧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实行六个统一监控:即统一监控教学内容,统一监控教学目标,统一监控教学进度,统一监控训练习题,统一监控单元检测,统一监控教学质量。通过整合备课组的群体优势来提高老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
举办专家引领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认真分析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因素并积极地寻找对策,把校本培训定位于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要求老年教师确立自我发展规划,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以创建书香校园、班主任培训、学科课题实验、非学历远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重点是共同探讨研究课堂问题教学和对当代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为老年教师提供教学服务。
对老年教师安排短、中期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特别是对电脑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有计划的进行培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制作多媒体课件,优秀的课件能够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包含一定教学内容信息的教与学都能使用的积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所以,对老年教师安排短、中期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是当代农村小学教育的呼唤与老年教师再学习的需要。
加速校园网的建设,形成教学模式信息化。搞好校园网建设,一方面使师生都能掌握应用网络的技能,另一方面在于探索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结构的改革,打破几十年来长期限制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起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成长的教学结构。在这样的体制与模式下,培养出学生更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促成教学相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3、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
提高教师工作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教师工作机制,包括工资待遇,评职晋升等。启动教师安居工程,改善教师居住生活环境。
四、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研究精细管理, 提升办学水平 。
常抓基础管理,即全面实施学校常规管理,建立规范的学校管理秩序。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以实现目标导向、规范操作过程,调动师生积极学习、工作热情的目标。控制流程,深化管理,通过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督导、总结提升等活动以达成管理的连续历程。
力抓主体管理,即由规范化理规上升为学校精细化管理。粗放性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时代呼唤一种精细化管理机制,尤其是管理评价需要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
强抓特色管理,即由精细化管理上升为学校个性化管理。首先突出安全、德育、教研、后勤、质量“五重点模式”管理,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显特色。
2、致力打造“五个”校园文化,开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文化。以促成学生成长为主旨,以有利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导向,培养既有传统道德底蕴,又有现代观念的新一代。
教学文化。创造“和谐互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
教师文化。树立“教学服务”观念,整合教师群体智慧,形成优厚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师专项课题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一批教育实践专家型教师。
学生文化。 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己。
管理文化。树立“以人为本”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培育学生自律自立自强的能力。
3、推进“五生”工程,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已集结成留守在家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为空巢学生。平时这些孩子汇集于学校,其教育完全依赖学校,离校后生活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身边,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多了一份溺爱,缺乏严格的养成教育,以致造成他们性格发展不健全,感情脆弱,自控能力差,甚至思想品德差。加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强与社区、村民小组和家庭的合作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由乡(镇)政府、教育局、妇联牵头启动的“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心”、“家庭教育协会”的作用。开展多形式关爱农村孩子的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定期举行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经,加强对孩子家长或者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改进教育方法。
加强沟通,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信地址;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学校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做到学校与家庭双向教育有的放矢。
家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快、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留守学生学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以优异的成绩汇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学科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情况,让留守学生深切感受班主任、学科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农村学校确实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保障机制,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中心学校
邮编:443106
电话:15997500510
邮箱:hhxxhc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