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新时代北斗精神:“创新”光芒闪耀苍穹

  • 2021-12-20 16:02

 

   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随着这颗星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北斗三号30颗组网卫星已全部就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从1994年立项到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从2012年开始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到2020年服务全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摸索中起步
 
  1970年11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的6个月,我国第一份研制导航卫星的论证报告完成,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继续下去。
 
  在我国开始规划北斗蓝图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布局。中国必须寻找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北斗人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弯道超车。最终,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了“先区域、后全球”的建设思路,集中精力为我国本土和周边服务,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参与了技术路线讨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回忆说:“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先区域、后全球的技术途径很符合中国国情。”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卫星研制队伍组建,全面展开研制工作。然而,当时国外进行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北斗一号研制只能在摸索中起步。
 
  范本尧院士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终于在2000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掌握核心技术
 
  北斗工程的研制,并不如它的名字那样浪漫。曾任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的李祖洪回忆说,在起步阶段,有过很多坎坷经历。
 
  核心技术要靠自己。作为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它的每一次跳动都直接决定着北斗卫星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精度。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到不断设计研发更高精度、更强能力的国产原子钟,研制团队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发展之路。
 
  北斗二号有了自己的“中国心”,用上了自主研制的星载原子钟。如今,北斗团队自主研制成功的铷钟精度已从最初30万年误差1秒的10米定位精度,提升到300万年误差1秒的1米定位精度。北斗三号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达到100%国产化,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每一个新的难题,都在考验着北斗人的心脏。
 
  “这是一条充盈了北斗人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道路,也见证了北斗系统的成长。”北斗二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饱含深情地说。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透射着北斗团队创新的志气和追求。
 
  创新不停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震波环绕了地球6圈。天崩地裂间,汶川、映秀等地的通讯瞬间中断。数小时后,一支携带北斗终端的救援队伍沿着马尔康、黑水的317国道进入汶川并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将消息传递出来,北斗成为震区当时唯一的通讯方式,大大加快了救援的效率。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上海,它记录着所有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伊犁,它精确引导拖拉机,每千米播种作业偏差不超2.5厘米;在青海,它守护着藏羚羊迁徙路线,看着藏羚羊穿越长夜昏晓,穿越无人之地……如今,北斗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全国已有65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3200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座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保障安全运行。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北斗前装车辆超过200万辆。
 
  斗转星移,北斗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创新发展的精神也不会停歇。在完成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同时,北斗人正在积极谋划着建造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陈俊宇 通讯员 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