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布局 国家区域协调创新格局加快成型
- 2021-01-14 14:27
京沪、粤港澳等创新中心引领 高新区等“领头雁”多点支撑
多层次布局 国家区域协调创新格局加快成型
随着2020年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创新建设也在加快推进。《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门获悉,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源点,以19家国家级新区、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等各类园区为代表,以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等计划以及各类地方创新共同体为支撑、东西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北京、上海、广东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宁夏、贵州科技实力快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京沪等中心辐射作用凸显
2020年12月24日,科技部在京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围绕加快推动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支撑服务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意见建议。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作为我国创新水平最高的三大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河北与京津共建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创新联盟等创新载体超过210家。长三角开展科研(R&D)活动的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超过40%,R&D活动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等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第3位,比上年提升1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革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上海、广东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也快速提升。
高新区成区域发展“领头雁”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方面已然成为全国标杆之一。2020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GDP为789.25亿元,增长7%,增速居杭州市第一。
杭州高新区只是一个“缩影”。国家高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点。2020年6月,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利润总额3570.3亿元,同比增长17.6%;1至6月新增注册企业22.6万家,同比增长11.8%。尤其在这次疫情过后恢复生产,支撑经济平稳运行工作中,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国家高新区要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新的定位内涵非常丰富,意义非常重大,实际上就是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目标:承担起为国家创新发展探路、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此前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说。
事实上,近年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呈现多点支撑的特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9家国家级新区、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9个国家高新区、4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9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7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各类园区,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和助推力。
由点及面 创新呈体系化布局
“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日前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表示。他透露,2021年将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机制体制创新,有力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深入推进。甘肃兰白与上海张江、新疆与深圳、贵州与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合作持续深化。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也共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截至2020年10月,重庆和四川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达200余份。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项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政策。
“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因而创建的各种园区也独具特色,未来加强多点合作和东西部合作有助于发挥科技互补、产业链融合的作用,进而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建议,在政策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相关产业的制度扶持力度,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为企业减负。其次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为民间资本进一步解开桎梏,促进产业开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推动知识型创新向生产型创新改变。
记者了解到,面对亮眼的成绩,“领头雁”们的制度创新也没有止步。日前杭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广州高新区等13家国家高新区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根据《企业创新积分制首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高新区将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设计的积分指标体系,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类,对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量化评价,构建企业创新画像,并为企业精准推送相关政策和服务。(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