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从“0到1” “十三五”基础科学研究成绩单公布

  • 2020-10-22 15:58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黄浩)“基础研究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在21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了我国“十三五”期间,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印发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围绕量子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重点领域部署了一批研究项目,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等针对量子、暗物质的科学实验卫星。
 
  在铁基超导、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异构融合类脑芯片、手性分子合成、异源杂合干细胞、石墨烯可控折叠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育了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4000余家单位、10.1万余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0多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了开放共享的网络。
 
  王志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强化基础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同时,大幅提升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高于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历史上首次达到6%。
 
  “下一步,将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机制,建立对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王志刚表示,将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