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海淀: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 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

  • 2013-09-16 16:25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深入发展,全球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国际技术转移作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创新的重要引擎。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大规模、跨境的国际技术转移,既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加速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

 

  在昨天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海淀专场上,围绕区域创新发展、创新政策制定、全球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国际技术转移战略和互联网金融等话题,一场探讨乘国际技术转移之势、建全球科技创新之城实现路径的讨论在来自中国以及美国、法国等海内外研究机构和政府专家之间展开。

 

  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作为首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发力点,定位于打造国际技术转移的标志性区域,未来将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吸引了49家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入驻,成功举办了60多场形式丰富的对接会,服务了上千家企业,促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一大批国际技术转移项目。

 

  2013年4月,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在中关村西区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科技部、北京市和海淀区将聚焦资源,加快实施“载体建设”、“改革推进”、“服务提升”三大工程,共同将中关村西区打造成为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的探索区、商业模式创新的加速区、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区、区域创新合作的核心区。到2020年,集聚区将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度凝聚、科技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标杆。

 

  近年来,包括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在内的科技服务业在海淀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海淀区科技服务业企业超过1200家,2012年实现总收入2200亿元,初步形成了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在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根据《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到2015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

 

  具有丰富创新资源、旺盛市场需求及良好政策支持优势的海淀,将在更好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乘着国际技术转移的紧迫势头,一座创新之城正在逐渐崛起。

 

  海淀将加快完善国际技术转移的服务体系和软环境

 

  孟景伟 海淀区副区长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

 

  增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同样重要

 

  郭霈德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601099,股吧)研究学院院长 高通公司通信与科技政策讲席教授

 

  谈到“创新”一词,我们所说的往往指的是两种创新体系中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创新。一种是由新知识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等突破性创新,比如半导体技术、基因排序等技术的创新。

 

  还有一种影响力更大的创新,那就是增量创新、过程创新。以汽车产业为例,50多年前,汽车还使用最基本的技术在马路上开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不断提高燃油效率,质量也比以前更可靠、更安全,汽车才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接受。

 

  与汽车一样,生活中的大部分创新其实都基于对过去产品的改善。而这种增量创新,对知识产权保障等体制性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举个例子,3D打印机让新公司进入行业的门槛降低,以往配钥匙都需要去专门的店里配,而现在,有一些精细的小型机器可以让普通人随意在家里配钥匙。在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中,草根、底层创业者的创业成本逐渐降低,整个社会发展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上。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成员。因此对于中国的技术领导人来说,加入这样一个技术分享体系中十分重要。我曾经在政府部门供职,在任何政府和国家,推进国际技术转移都很艰难,因为技术转移的本质是让技术人才彼此之间分享商业秘密。如何让这些懂技术的人彼此之间互相了解,知道谁是某领域权威的知识人才,然后才能放心地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对方,这是解决技术转移问题的一个关键难题。

 

  我相信中国能在新一轮工业发展浪潮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抓住这一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国际技术转移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赵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在全球化时代,创新的藩篱不断被打破,开放创新成为备受各国欢迎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一个在地域上覆盖全球、在主体上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领域上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此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再局限于自身有多少人才、专利或者其他指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并将这一庞大的全球创新体系为已所用。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集聚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转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推动技术转移的政策缺乏规划,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系相对缺乏。在调研中我们碰到许多中小企业,他们非常渴望引进先进技术,但是却不知道从哪儿去找,不知道哪些技术好,优质的技术来源在哪儿。此外,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太小,对优质产业项目缺乏吸收能力,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配套条件、人才等,这些都需要政府从全局角度做出规划。

 

  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创新城市建设

 

  麦琪·戈尔斯 法国高斯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

 

  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它包含卫生、交通、安全等社会福利创新,文化教育创新,人口流动等社会交往创新,经济发展创新等多个方面。中关村海淀园就是一个鼓励创新和创新发生的地方。

 

  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首先是产生新主意、新技术、新生事物;然后是创新的扩散。

 

  创新有一个潜台词—风险。举个例子,如大家所知,生物医药公司研发要花很大成本,中间要经历漫长的药物测试。它们最终生产的产品价格很高,就是因为需要消费者来分担成本。然而当药物专利过期后,其他公司可以开始生产它的仿生药,价格只需要研发企业价格的二十分之一,消费者自然会买仿生药品。

 

  知识既是机会,也是风险,与制造业投资不同,在创新领域,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投资会成功,就像一场赌博。这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于创新者来说,他们除了埋头搞创新,还要学会如何设计创新,如何规避风险、经济合理地实现创新。

 

  回到药厂的例子,如果持有专利的药厂进行市场分销,与合作伙伴分享收益,就能很好地规避风险。

 

  传统商业模式强调严格的版权限制,而长期来看,专利大战也存在增加合作阻力的风险、低附加值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方面的质疑。因此,我们应尝试通过寻找其他领域的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城市创新过程中新的技术转移商业模式,然后检验这些商业模式如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大数据技术为“智慧北京”建设提供有力工具

 

  雷涛 天云融创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大数据作为核心技术,从创新角度看,它颠覆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为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那么,大数据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行业,我想用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先,对政府来讲,有助于政府更有效、更准确地收集民意,从而更精准地决策。奥巴马为什么能够打败罗姆尼赢得选举?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竞选团队把数亿个碎片化的信息通过主题关键词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在这里,大数据的作用就是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最终呈现一个量化、直观的信息。

 

  第二,大数据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金融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大数据则可以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以普惠金融为例,以前几乎都是面对大企业,小企业基本享受不到这种金融服务。但是通过大数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条件,并提供了对其进行评估的手段。

 

  第三,大数据也将改变教育的形式,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教育的形式经历了从电子化教学到远程教学的变化,现在已经到了个性化教育的阶段。个性化的教育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分类教育。40个不同的孩子不应该做同一份试卷,而应该是不同的试卷。大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等级难度进行分类教育,并且实现实时评估与反馈。

 

  第四,在制造业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信息的嵌套和反馈。通过大数据,企业不必再通过调查问卷来跟踪产品信息。

 

  以中关村为主导形成中国的技术转移格局

 

  张玢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体系以科研院所转制、开放技术市场、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为主要路径有步骤地进行体制性改革。从那时起,中国和美国同步展开了技术转移历程。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以技术市场为主要架构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合同交易额在2012年达到6437亿元,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这一体系尚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总体绩效、规律、路径和战略关键点对我国技术转移体系进行全面的战略思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对技术转移体系在制度、组织和机制层面进行全新设计,是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点。

 

  最近几年,国家准备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在局部先行,形成政策的突破,包括组织体系的资源整合,以中关村为主导形成我们国家技术转移的新格局,实行全面的战略提升。

 

  驱动城市创新需要在全球范围定位,创新城市创新国家

 

  冯泽威 欧洲圣加仑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GLORAD研究中心主任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无论从国家和城市角度来说,发展都很快。在过去,美国、日本是传统的研发中心,在最近的短短10年里,中国和印度新兴起了许多全新的研发中心。

 

  从一张权威数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来,从城市的吸引力来看,拥有最多研发中心的地区,中国排名第一。在中国,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尤为突出。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对研发中心、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最大呢?其实还不是。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看研发中心,美国是全球第一名,在吸引外来的研发中心方面,其成绩遥遥领先。中国、美国之后是德国、日本、印度、法国、英国,基本上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国家经济排名的模式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在中国北京、上海这样小范围的集群中,往往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研发。但从国家层面,需要把所有资源聚集在一起,才能真正形成规模效应。从国家整体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来看,中国和印度还有待进步。因此,要建立创新城市和创新国家,仅靠城市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提升整体水平。

 

  从数据角度看,金融无非是各种数据的排列组合。凡是拥有独特数据资产的公司,都可以做金融。利用互联网和新兴的大数据技术,金融业的两大根基—征信与风控,即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时代,凡是拥有独特数据资产的公司都能做金融。尤其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政策的驱动,现在金融创新的步伐非常大,利率逐渐市场化。商业模式发生根本变化。银行以前交易的本质,在纸币时代是面对面交流,银行充当中介的角色。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网络进行。

 

  海淀区在国内互联网金融里走在了最前面,因为首先在思想上用了大数据。我们每天早晨和海淀区的领导,包括北京金融局的领导针对一个主题,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有什么问题、大数据有什么影响。行动上也在落地,那就是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互联网金融大厦,为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提供创新的土壤。所有入驻这个大厦的企业都获得普惠政策的支持,比如免租金、免税等等。在这里,顺便做一个广告,希望所有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都到海淀区的互联网金融中心落户。

 

  互联网金融,海淀走在最前面

 

  赵国栋 宏源证券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高级分析师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