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3D打印需要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
- 2013-05-29 10:36
卢秉恒
■本报记者 黄辛
3D打印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又将如何面对这些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表示,我国制造业目前正缺少3D打印技术这个牛鼻子,而我国3D打印技术需要制定发展路线图。
3D打印技术指根据计算机里的3D模型,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进行多层叠加,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印”出3D实物。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能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
据卢秉恒介绍,3D打印技术在中国的起步时间并不晚,在医学使用方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骨骼打印。
“中国从1993年、1994年开始做3D打印技术,而美国是从1986年、1987年开始做的,中国只晚了几年。”他认为,中国的3D打印技术实际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落后于欧美,而落后的原因并不是研发时间晚了几年。
“美国企业介入3D打印领域的数量多、研发实力强,我们当时只是几所大学在搞研发,没有创新力和产业链,技术研发集中在设备上,没有与之配套的材料和软件,各家都是单打独斗。”卢秉恒表示,国内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少、底子薄、资金少,制约了研发投入。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同时,国内3D打印技术虽然科研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工艺装备、工程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卢秉恒认为,我国3D打印技术需要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基础研究、产业化、工程应用的发展路线,从而使其真正产业化。
“在我国,3D打印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它与创新紧密相关。”卢秉恒说,3D打印的一大特点是“所想即所得”,只要能在电脑里设计出三维模型,3D打印机就能帮你实现。“这可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帮助中国企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3D打印技术是解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技术。”卢秉恒认为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中国制造能力已经很强,比如我国钢铁产量世界最大,但相关个性化产品总是开发不出来。
“中国企业家以前都是注重大批量、市场面大的产品,以量取胜,不注意个性化需求和高端产品开发。”卢秉恒说,这导致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造成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
“我们需要创新科研机制,现在几所院校都在各自领域研发自己的东西,设备要自己设计,软件要自己开发,材料要自己去弄,工艺要自己研究,都很费劲,发展很慢。”卢秉恒认为,相关大学和研发机构应该合理分工,相互补充。
除了科研机构的单打独斗,国内3D打印技术还面临打印材料短缺的难题。例如,打印材料——光面树脂。据卢秉恒介绍,这一原料在国内的研发异常艰难。原料研发时间长,一些材料的配比难以掌握,实验需要的材料要从国外进口。
为此,卢秉恒特别建议,像3D打印技术这种基础性强、前沿性强的技术,国家应加大对作此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同时支持企业介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