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 2013-05-27 13:17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济南区县书记谈科技⑦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基于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对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深刻认识,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努力方向,必将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商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富民强县的有效抓手,积极引进培育创新载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互动发展。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县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 5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农村智能配电网建设与管理模式”等三个项目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以纺织服装、电子机械、生物制药和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以上自主创新产品和新产品达到26项。
三是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申请专利521件,授权专利191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6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3次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山东欣宏药业、金王食品等12家规模企业与山东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2012年8月31日,商河县人民政府与山东省科学院正式确立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双方的产业、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资源,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工业节能、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实验,倾力打造成黄河以北科技创新新高地,为全面提升商河县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谁重视了科技,谁就能抓住跨越发展的先机;谁狠抓了创新,谁就会在当前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新的一年,商河县将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崛起壮大、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加速,努力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着重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依托靠近省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政策扶持、基金支持、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财政奖励优惠等方式,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和创业融资服务等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中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创新服务组织,高标准推进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基地)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商河县中小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支持项目建设,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二是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实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意见办法,充分发挥专利申请补助等科技引导政策的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开展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山东齐鲁宏业纺织集团研发人员技术入股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各类企业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膨胀升级。着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战略,逐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突出“绿色、生态”两大特色,着力在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等重点产业和地热综合开发与利用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新培育7—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骨干企业科技培育工程,加快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工艺流程优化等方式,着力打造力诺玻璃、宏业纺织等一批具有产业技术基础、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实现龙头项目(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四是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商河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开设高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重点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积极推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增长的保障措施,实施科技金融支撑计划,逐步增加风险补偿金额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加快形成具有商河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