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生态文明不等于生态环境建设

  • 2013-05-10 09:52

 

王如松
 
 
    ■本报记者 彭科峰
 
    “生态文明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绿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这样表示。
 
    王如松认为,生态是联结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一种关系、机理、状态和过程;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生产之术、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环境为体、经济为用、文化为常、生态为纲,“中国就要走一条‘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文明贯穿认知、体制、物态、心态,四文一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如松说。
 
    在谈到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时,王如松进一步介绍说,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就是“生态文明不等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质代谢环境、生态服务环境、生物共生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则是发展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进化过程、融合机理、和谐状态以及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伦理和文化素养等。
 
    王如松认为,在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设施是否齐备时,需要考量自然需水占用率、生态服务用地率、生态能源利用率、生物多样性保证率、生态代谢循环率等5个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占用的原用于维持本土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水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低于35%;城市建成区内城市农业、林业、绿地、湿地及自然保护地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一般应不低于建设用地的两倍,非工程性硬化地表不超过建成区面积的20%;地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般不低于10%;本地物种比例一般不低于65%,生物多样性逐年上升至健康生态系统水平;城市代谢中可再生物资的循环再生率,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率,产业及园区生命周期管理率逐年上升至发达国家的中上水平。
 
    对于如何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王如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一个城市首先要有健全的肾肺生态和代谢环境”,王如松表示,这主要是指在城市的非工程开阔地表,应实现100%可渗水透绿,社区内及近邻生态服务面积不低于建设面积的3倍,同时,城市应具安全适宜的饮、食、住、行环境,社区分散式污水处理、生物垃圾堆肥、节水节能和生态卫生设施齐备。
 
    在城市布局方面,王如松提出,城镇和产业园应沿轻轨和大容量快速公交主轴糖葫芦串型布局,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从主动脉上任何一站乘快速直达公交到城市中心不超过半小时”。另外,应实现城市的居住、工商、行政和生态服务功能混合,城市一、二、三产业配套,以业定城、以生产带生活;破解摊大饼的城市格局,建设用地和生态服务用地的边缘效应带尽可能大。
 
    在城市能耗方面,王如松认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要实现低能耗、低废弃、高效率。建筑空调和供热的能源80%应靠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热电气冷联供;80%以上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和资源化。
 
    “民风淳朴,邻里交融的人际关系也是‘绿色城市’的关键因素之一。”王如松说,生态城市还应实现社区和睦、治安良好、文体设施与场所健全,争取2/3以上居民能天天见面、周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