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国企改革,坚定方向稳步推进

  • 2013-04-18 08:59

 

  一切发展,都与改革相连。所有变化,都靠创新催生。

 

  布局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但改革仍处于过程之中,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和历史遗留问题还不少。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国务委员王勇表示。

 

  经历艰难探索、脱胎换骨后的新国企,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前沿。

 

  做强做优、让更多人满意,国企面临新挑战

 

  新起点,新挑战。

 

  “改革发展永无止境。如果说老国企的首要任务是扭亏为盈、保值增值,在这些目标已基本实现的今天,新国企正面临着做优做强、成长为国际一流企业的课题。”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说。

 

  进入全球财富500强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中石油甚至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几个叫得响的国际名牌。“中央企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不讳。

 

  入选500强,这是一度挣扎在亏损线上的老国企想都不想的事,是国企改革历程中了不起的成就。不过,500强考察的主要是营业收入指标,集中反映企业的体量有多大,评价一个企业是否达到国际一流,要看企业是否足够强。

 

  117家央企,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资产收益率、资金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等具体指标方面,不少企业差距明显。2012年,中国经济下行,国有企业盈利面收窄,一些企业出现亏损,更暴露出大型国企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的软肋。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实现了大跨越。但内部人控制、决策不够灵活高效等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病仍不同程度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安然等在全球具有标杆性的跨国公司破产,引发各方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注。国有企业,和外企、民企一样,需要更深入地反思、探索,在企业越做越大且逐步走向公众化、制造业与金融业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努力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挑战还来自社会舆论的冀望。“国企怎么做都是错”——近年来,不少国企有这样的感受。

 

  亏损了被指责——“国有经济就是效率低下”,盈利了被质疑——“还不是靠垄断,赚得越多越与民争利”;行业内做不到领先地位被批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领先了又产生新问题——“国进民退”;经营遇难时不可以减员——“促就业是国企分内之事”,不减员也会被抨击——“人员能进不能出”;做慈善有可能挨骂——“拿全民所有的钱为自己买声誉”,捐款少了也不行——“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今天的国企似乎受到更多挑剔。

 

  “被挑剔说明受关注,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扩大影响力和控制力过程中必然要经受的。”彭华岗认为。不分国内国外、不分所有制,企业越大,社会对其关注度越高,方方面面的要求也越高,稍有不当之处就会被迅速传播并放大。企业应积极对待,及时检视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引导公众全面看待、加深了解。

 

  国企受挑剔也说明,新时期社会各界对国企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有新的不同的要求,必须直面分歧、凝聚共识。“过去10多年国企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今后国企实现更好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彭华岗说。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化方向,一个都不能少

 

  国企改革走向何方?有学者认为,国企是中国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私有化是大势所趋。有学者主张,国企应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还有人提出,既然是国有企业全民所有,那么把国企利润一人一份平分才是全民共享。

 

  “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化方向。”王勇强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意味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不能改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表示。他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前提是国企必须有一定的“量”,当然这个量应当是优质的、能对产业健康发挥引领作用的“量”。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比如航天航空、军工等,规模经济要求很高,只能也必须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程恩富说,国企全面退出竞争领域并不会消除市场竞争本身,而只能面临更大的国际风险。因为缺少了国企,我国将很难与跨国公司展开市场竞争。目前凡是国企退出的领域,很多被外资所控制。

 

  “像一些人所说的把国企分到个人手中,表面看公平,实际是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而且是个人私有制,其结局是财富在市场竞争中聚集到少数大资本手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分析,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很容易落入“私有化”陷阱。

 

  国企改革,也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市场化改革。”李荣融表示。他回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条件是最好的,编制计划时首先满足国有企业,但国企始终发展不起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各类主体平等竞争,贷款时企业不会因国有身份而有优惠利率,产品不会因国有制造而更受青睐,企业发展得不好就可能破产、被兼并收购。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才有了压力和动力,才被锻造出真正的竞争力。”

 

  今后国有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影响力和控制力,还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放开手脚在市场里拼搏,凭实力赢得地位。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广大民营企业很优秀,是国家产业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在提高,也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这几个层次缺一不可,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

 

  遵循市场规律,让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出彩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社会各界对深化改革的呼声渐高,国企改革也被寄予更多期望。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总结既往得失,确定下一步改革的“路线图”。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

 

  “‘分类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邵宁表示,国有企业有共同的地方,但身处不同行业,也存在很多差异。一项改革措施很难做到对所有企业同样适用,这就有必要从宏观方面予以分类,按国企的不同定位使改革措施更具针对性。

 

  国有资本如何更好地流动?邵宁介绍说,国资委一直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依托资本市场将其改造为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完全按资本市场要求和规则运作,成长为规范的公众企业。“如果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将成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将更加多元、灵活。这些企业里的国有资产也就能彻底资本化,进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进退都变得容易。”

 

  国企改革不是孤立的存在,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既往成果,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同样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强调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彭华岗认为,这样才能传递出正确的信号,使企业能够做出符合市场实际的决策。“如果还是搞审批、搞核准,总以为政府部门比市场高明,指挥棒就扭曲了,越指挥越乱,国有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搞好国企的大前提。过去我们强调这一点,现在仍然要强调,不能走回头路。”李荣融说。随着国有企业效益好转,个别领域又出现一些政府部门伸手要“赞助”、安排员工甚至经理层人员等现象。“政府不越位,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公平竞争的环境最重要。越竞争越精彩,越公平越有说服力。”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国企搞好了,总会有人说是享受了特殊政策,而忽视国企自身的努力。但在税收、规范管理等方面,国企又明显较其他企业付出更多。不少国企负责人谈道,国企并不需要特殊关照。一视同仁,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是“真企业”。背着抱着,发展不出好企业,即便取得一些成果也难以服众。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方向,相信国有企业潜力无限,空间无限,精彩还在后头!记者 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