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释解“创新驱动发展”
- 2013-03-25 13:48
万钢、王志学、孟伟、潘建伟、闫傲霜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记者 周维海摄
万钢右手举起自己的国产手机,现场一阵闪光灯急速闪烁。这已是今天记者会上,这位科技部部长引起记者们关注的第二个举动,第一个是得知他今天乘坐了一辆电动汽车来到现场。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万钢和科技界代表委员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答记者提问。
研发投入首次超万亿元 高技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
万钢首先介绍了上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提到,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
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去年全国105个高新区总收入超过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
很多企业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中实现发展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被万钢称为是正在进行中的科技改革“第一号重要任务”,答记者问也从这里开始。
万钢介绍说,近些年,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承担面向国家长远重大需求的任务中,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了产业的发展。“承担嫦娥、天宫、神舟相接,探月、深海等重大项目的科技集团,大多数都是由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集团。他们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同时,把自己的技术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
高速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也都是由我国的一些大中小企业形成集团承担。“经过这些重大的国家投资工程,我们的高铁、水电装备、特高压输电站等技术和装备,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此外,万钢介绍,国家还启动了具有明显的产业化目标的重大专项,高端芯片、高端数字化机床、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重大专项自2008年启动以来,累计新增产值已经超过了1万1千亿元。
空气污染治理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
除了技术创新,记者们十分关心科技对民生的改善,“空气污染治理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也抛向了他。
“德国解决雾霾问题大概用了十多年时间才有所突破。”万钢举例称,1985年刚到德国时,同学说明天有空气污染,不能开车上班了,要坐公交车。后来,德国朋友介绍,德国对雾霾的治理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比如解决燃煤烟囱的问题,汽车排放的问题,包括生活当中烹饪炸、煎的问题。
万钢表示,治理雾霾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包括汽车技术的发展,推广电动汽车等。同时“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比如能不能给油烟机加上过滤器。”他还说,中国很珍惜国际科技合作,希望来自于各国的新的技术能够应用到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中。
科研经费中没有隐藏军费
关于“中国是否有一些军费藏在科技项目中”的问题,万钢回答说,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说起来并不分军用、民用。
“比如,送一个飞船去探月,主要的目的就是科学研究,探索未来。我们国家的军费和科学研究的费用是有明显的归口的,大家可以去读财政的预算报告,这里分得还是很清楚的。”
科学研究无国界
有记者问中日科技合作是否受钓鱼岛局势的影响?
万钢回答说,国际科技合作是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国际科技合作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目前我国已经跟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中美、中欧、中日、中韩之间都有科学家的合作。“科学本身就是无疆界的,科学家在一起探讨科技问题,进行合作,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有很多科学家与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欧洲的科学家进行紧密合作,合作当中产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对他们作出的贡献,我们都给予奖励。这和两国外交之间的争议、争论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则。”万钢说。
今年3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将达39000辆
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问题,万钢非常乐意回答。他说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还是“公共使用的多,个人使用的少”。
万钢解释说,从2009年开始推广电动汽车时,我们就是按照公交优先来实施的。首先推广的是公共交通领域,比如公共汽车、出租车,各类公务车。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充电桩的建设等,个人使用可能增长要慢一些。
但万钢发现,前两年基本上没有个人使用的情况,这两年有所改变,现在已经有4400多个人使用,他认为今后发展会更快。
据介绍,去年12月全国共有电动汽车27800多辆,其中80%是公交车。按照各地发展规划,到今年3月底这一数字将达到39000辆左右,但还是以公交为主。“今后我们坚持以公交推广为主,因为一辆公交车要抵40辆小轿车的发展,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私人领域的应用。”万钢说。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也参加了今天的记者会,与万钢一起回答了记者们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问题。(记者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