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简体中文 > 创新动态 >

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造业导向”

  • 2012-11-09 13:50

 

冯飞: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造业导向”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科学发展专家谈之十三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经济参考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那么,您认为,这十年间取得了哪些进步?
 
    冯 飞 :我 国 产 业 发 展 一 直 存 在 着“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这十年来,从产业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要解决刚才提到的三个问题。
 
    所谓二产不强,就是指我们的第二产业规模很大。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并不强,我国能称为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我国工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平均增加值率只有26 .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美国是44 .9%,日本是34 .9%,升级空间巨大。
 
    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十年当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工业中的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很快,已经增加到了72%。之所以增加这么快,主要是因为我国与其它发达经济体一样,呈现出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特点的工业化中期的特征。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前联邦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重化工业比重也超过了60%。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大型经济体在结构上有趋同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这是由三个因素导致的。第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出现从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与之相对应出现了以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带头性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的特点是产业链条特别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系数高,这样就形成了高增长产业群,这个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其核心实质在于消费结构升级。第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几乎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从而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分工,以电子信息 产 业 为 代 表 ,高 增 长 产 业 群 再 次 出现。上述三个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的局面。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增长快,二是一些倡导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领域出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这里面反映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是有区别的。我国属于后发型、追赶型的国家。重化工业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有补课的性质,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处于后发态势,所以我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呈现一个跨越式的特点,比如信息化浪潮,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出现了传统工业化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趋势。
 
    同时,由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压力持 续 增 加 ,绿 色 转 型 速 度 加 快 。“ 十 一五”把两型社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产业变化和技术变化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2万多亿的产值规模。节能、减排的硬性要求带动了一批环保产品和节能服务业的发展,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十二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还可能翻番,最终实现绿色转型。
 
    当然,从整个产业体系来看,服务业占比不高,现代产业体系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也就是刚才讲得三产不大,实际 是 结 构 问 题 。服 务 业 可 以 分 为 两 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现在问题是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服务业总量偏低。比如说物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成本国家,我们的物流占G D P的18%,比美国高一倍。商业成本过高,市场体系建设不足,导致C P I上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出来了。服务业不足也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提高和产业升级,比如缺乏设计研发。国际上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设计、研 发 外 部 化 的 趋 势 很 明 显 。比 如 说 汽车,车身由独立的车身设计公司来做,发动机由发动机设计公司来做。研发外部化、设计外部化、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我们都发育不足。
 
    《经济参考报》: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说明中央把促进实体经 济 的 发 展 上 升 到 了 一 定 高 度 ,您 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挑 战 ?需 要 在 哪 些 方 面 进 行 改 革 和 调整?
 
    冯飞: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行业垄断、金融对微小企业的不公正等等一系列障碍,由此很多资本从实体到虚拟经济转移,出现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根源还在于行业利润率失衡。虚拟经济利润太高,比如金融,正门不开,我开后门,民间高利贷使得一方面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的转移。
 
    解决两者利润率失衡在于几方面,一是打破垄断,制造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要破除“玻璃门”。二是 靠 税 ,比 如 资 源 性 产 业 利 润 非 常 丰厚,过去拿个矿山就能发大财,这和整个 税 收 体 系 不 适 应 有 关 系 。三 是 靠 金融,把更多的金融资金用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应当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造业导向”目标。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尽管服务业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可能更多地体现于制造业。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很值得研究借鉴。一方面,德国房价一直平稳,没有出现大泡沫;另一方面,德国始终重视制造业,除了几个知名的大公司外,有大量规模不大 但 市 场 占 有 率 高 的 被 称 为“ 隐 性 冠军”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德国经济依然是欧元区经济的发动机。
 
    制 造 业 转 型 要 靠 两 条 腿 走 路 。第一,未来的经济增长要提高附加价值,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唯一衡量指标。前面我们说了,我国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只有26 .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增加值率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不仅拓展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排放。要提高附加价值,就需要增加技术含量、提升设计、发展品牌、改善营销,实现价值链升级。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全要素生产率也是脱离不开的,刚才谈到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产业驱动。
 
    另外,如果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前一轮的调整更多体现 在 增 量 的 调 整 上 ,而 劳 动 力 成 本 提高、要素成本提高则主要体现在存量的调整上,推动兼并重组。兼并重组要和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民营经济的结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中国政府抓手来看,推动重组比较现实的就是节能减排,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企业要关掉。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有哪些?
 
    冯飞:我认为今后主要有五方面任务。
 
    第一,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是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到不断提高的轨道上来,而实现服务业总量的扩张,关键是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所谓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就是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效率持续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庞大的工业以及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巨大的市场,形成互促格局。
 
    第 二 ,以 提 高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为 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化战略需要由“消费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和“创新驱动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转变,由凭借低成本向依靠创新的竞争方略转变。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需要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企业的作用,政府应借助创新优势企业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以此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
 
    第 三 ,促 进 传 统 产 业 调 整 转 型 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中国的2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许多投资品特别是装备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装备制造业的落后又制约了 产 品 的 自 主 创 新 ,因 此 产 品 结 构 升级 、实 现 高 端 化 是 结 构 升 级 的 关 键 之一 。在 行 业 内 积 极 倡 导 实 施“ 品 牌 兴业”、“质量兴业”战略,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最后,以推动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方式,即可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出现过度调节,又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本着“淘汰落后、鼓励先进”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尤为重要、行政的手段,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在能源资源价格、绿色税收政策、金融、标准、市场准入、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形成以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有效机制。总之,传统产业的发展要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
 
    第四,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作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应突出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从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和创造 新 优 势 的 角 度 ,按 照 市 场 经 济 的 原则,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要素的跨地区重新组合,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有利于东中西部充分发展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新局面。
 
    第五,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政府已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以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